专家解读 | 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
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生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。近日,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共同发布了《关于深入开展“美丽中国,我是行动者”系列活动工作方案》,明确提出开展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,并作出了具体工作部署。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提升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和路径,不仅能够改善社区环境质量,还能增强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参与感,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活动。做好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要坚持党建引领,加强社区阵地建设,创新志愿服务模式,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,不断提升社区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。
坚持党建引领,加强社区阵地建设
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要坚持党建引领,组织党员干部和社区生态环境志愿者学习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,确保志愿服务队伍的政治站位,让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。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,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通过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行动,带动更多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,构建以党员干部为核心、专业人士为骨干、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。
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要加强基层阵地建设,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、社工站、社区居委会、业主委员会等基层阵地平台的积极作用。要做好志愿服务的供需对接,根据社区特点和居民需求,合理规划阵地布局,确保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覆盖面广、服务便捷。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固定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站点,提供咨询、宣传等服务,充分激活沉睡资源,建设或改造适合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的场所,如口袋公园、文化中心等。建立和打通社区之间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阵地的资源共享平台,实现信息、物资、技术等资源的共享,跨社区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活动。根据社区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,不断加强和改进阵地建设标准和优化服务方式。
创新志愿服务模式,建立长效机制,不断提升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水平
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要创新志愿服务模式,探索“社工+志愿者”工作模式,推动社工与生态环境志愿者形成良好互动。围绕社区居民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,开发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,如垃圾分类指导、绿化植树等。创新活动形式,如环保主题演讲、绿色出行体验等,增强活动的吸引力。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与重大节日活动相结合,开展具有特色的环保活动。鼓励创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思维,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技术应用,利用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,提高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,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共同参与,为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,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。
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要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,从制度建设、组织管理、激励表彰、文化营造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持续推进。鼓励在专家指导下,成立由社区书记、志愿者代表和居民代表组成的工作小组,制定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长期目标,如提升居民生态环保意识、改善社区环境质量等。制定和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、活动组织、考核和激励等制度,并定期进行监督和检查。充分了解和挖掘社区内外可利用的志愿服务资源,与社区属地政府、企业、学校等建立合作机制,共享资源。定期对志愿者进行生态环境知识和技能培训,鼓励志愿者参与外部培训和交流活动,提升专业能力。定期举办环保主题活动,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,形成社区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。建立激励措施,如积分奖励、荣誉证书等,定期举办表彰活动,对优秀志愿者和团队进行表彰。在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,分享优秀生态环境志愿者的故事和经验,营造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文化氛围。
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,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环保事务的决策和管理,支持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,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居民小组,在社区支持下组织和参与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。可以根据志愿者的兴趣和专长,组建不同的小组,举办相应主题的社区生态环境主题活动,如环保知识竞赛、绿色生活展览等。建立社区治理反馈机制,让居民能够及时反映社区生态环境问题,鼓励居民互相监督,共同维护社区生态环境。
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全面落实《“美丽中国,我是行动者”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(2021—2025年)》的目标任务,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的重要举措,要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和推广,提升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和行动力,唤起公众参与意识,营造积极的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文化氛围,改善社区生态环境质量,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,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
(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志愿服务研究室主任 田丰)
来源 | 中国环境报